为拓展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先进技术及应用领域方面的视野,11月12日,两江人工智能学院邀请大阪大学万伟伟副教授为我院同学开展《代替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夏清玲博士主持,学院300余名本科生参与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万伟伟教授围绕“代替人工智能的下一代智能机器人制造系统”的主题,从人形机器人开发历史与现状展开叙述,按照仿人机器人到机器人操作的顺序,依次讲解每一类机器人。回顾1973年,加藤一郎先生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仿人机器人——WABOT-1,这一划时代的成就为仿人机器人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仿人机器人不断进步。1981年,出现了第一款能够进行三维动态步态行走的机器人,标志着仿人机器人的技术突破。1985年,机器人在追求轻便材料的同时,尽可能精确地调整重心,尽管每步步态大约需要10秒,但这一“静态步态”仍然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WL系列机器人的问世,动态行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机器人可以以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快的步伐(每步仅需1.5秒)进行行走,显著提高了行走效率,迈出了机器人行走技术的重要一步。这一系列创新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商业界的兴趣。1986年,本田公司加入了“HONDA Project”,目标是开发具有全新运动方式、家庭服务和工业应用的仿人机器人,深入探索这一领域超过十年。此后,更多企业和机构开始投身到仿人机器人研发中,探索其多种可能性。1996年,索尼公司推出了以娱乐和音乐为目标的SONY Project;丰田公司则推出了致力于陪伴服务的Toyota Partner Robot Project。这些不同领域的探索,展示了仿人机器人技术的多样化应用,也进一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这一技术的关注和热情。
万教授以图文并茂与视频观看等形式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历史与现状,增强了同学们对于人工智能研究的志向与信念,对于同学们未来的专业知识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夏清玲博士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