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重庆理工大学成立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张小川教授任重庆理工大学两江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当老师虽然辛苦,但也有很多乐趣,尤其是得到学生的肯定的时候,那不止是喜欢,更是一种热爱。”张小川说,他用热爱坚守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道路上,也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
张教授是硕士生导师,学校教学名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人工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及其机器博弈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足球竞赛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及其副秘书长,《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有智能机器人、计算智能、人工生命和软件工程。
截至目前,张教授参与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或攻关等项目21项,承担政府、企业公开招标等横向项目共38项,发表论文73篇,主编含国家规划教材共3部,是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之特色专业带头人、重庆研究生优质课程负责人。先后获得重庆理工大学各类先进奖项或荣誉40余项,带领计算机学院创新实验室团队获得第二届“感动重理工”人物(团队)称号,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取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8项。
心怀责任,勇挑人工智能重任
1999年,张小川进入重庆理工大学工作,曾先后担任计算机系副主任、信息管理系主任、软件工程系主任,前后共计15年。“我喜欢教育,一开始选择当老师,就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张小川说,自己一心放在专业建设上,时间过得很快,自己也记不清是如何坚守这15年的。经过张小川及同事的不断努力,3个系所包含的专业,全部成为了国家级、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因为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以及一线教学经验,2002年底,学校启动“海归工程”项目,张小川被学院领导推荐为海归学者李祖枢教授的科研助手,并从此迈入人工智能领域。他坦言说:“其实,当时的我完全不懂人工智能,我擅长的是软件开发。学院领导给我做了思想工作,我就答应了。”其实,当时张小川的父亲正处于癌症晚期,他的内心是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父亲。“我身为党员,又是教师,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我应该勇敢地接受挑战。”凭着心中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张小川踏进了人工智能领域。
遵守原则,用科技活动帮助学生成长
说到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张小川说:“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得到了大家的鼎力支持,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认可。”
在平时的教学中,张小川致力于开展学生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2003年,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机器人足球红岩队”,在西南地区居于领先地位,此后,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张小川创建“大学生机器博弈骑士队”,2013年,他带领教师团队创建“软件工厂”。张小川先后带领学生获得全国竞赛130余项荣誉,其中冠、亚、季军25项,目前所带领的“重理工机器博弈骑士队”已成为国内高校一流的竞技团队。张小川说:“2014年,在成都理工大学的机器博弈比赛中,我们拿了两项冠军,整个团队士气高涨,就形成了‘高年级带低年级、你追我赶’的良好模式。”
作为资深的人工智能专家,张小川认为人工智能发展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他说:“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人是智慧动物非智能动物。”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过程中,必须趋利避害,遵守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否则会成为科学“流氓”。
用心教学,深刻诠释为师之道
“学生愿意跟你交心、做朋友,在你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让我觉得当老师很值得,所以我很热爱这个职业。”张小川说,自己坚持用心教学,争取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不愧教师的使命。
张小川将机器博弈的两个年度比赛之间的时间,划分成想象、实做、冲刺三个阶段,经过这样阶段式的训练实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骑士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实验室学习研究中,张小川以“用时间换空间,用实践增能力”勉励学生,即:要求学生用课余、周末、假期的时间增大就业的空间,用实践活动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另外,张小川要求实验室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要尽量待在实验室,用实验室的学习氛围感染改变自己。张小川告诉学生:“学习就像驾驶汽车,不怕你犯错,就怕你不敢犯错,但是不能犯致命的原则性错误。”
此外,张小川还提出要注重时间管理,倡导将时间“切片”并充分利用。他寄语学子:“坚守可以让你走的更高,勤奋能让你走的更远。”而他自己也带着学生们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张小川教授接受校园记者采访

张小川教授做演示

张小川教授(中)与校园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