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成立于2018年6月,是全国高校中首批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以学校新工科"龙头学院"和产教融合"示范学院"为定位,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国家及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相关领域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力争在十年内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重大产业贡献度,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学院。
学校聘请了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入选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刘宏教授为学院院长。还聘请了清华、浙大、哈工大等知名高校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聚集形成78人的“专职教师”、“名校名师”、“企业导师”构成的师资队伍体系,其中专兼职高级职称教师35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0%。
学院建有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学硕)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领域(专硕)硕士点;拥有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1个(软件工程)、重庆市特色本科专业2个(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AI领域新兴本科专业2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拥有重庆市计算机视觉智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庆市教委星云智慧众创空间,建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有“AI英才计划”创新实验班、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工厂”等,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深受欢迎,近年来就业率在95%以上,不少毕业生进入腾讯、华为、百度、阿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建设银行等全球知名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软件工程 |
学历:本科 |
学制:四年 |
学位:工学 |
学费:5600元 |
培养目标: 面向智能系统的信息处理与信息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及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人工智能基本知识、软件工程及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经验,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竞争与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在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应用与维护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
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人工智能导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Python程序设计与数据处理、Web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设计模式、UML和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高级Java开发技术、Java EE架构与程序设计、机器学习基础 、智能系统开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软件工程与计算(I,II和III)等。 |
专业优势及特色: 软件工程专业于2006年开始第一届招生,于2009年、2014年和2019年进行了三次大的培养方案的改进,历经十六年的沉淀和积累,目前已经成为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和重庆市一流专业。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8人,教授3人、副教授6人(高职称占比50%),全部拥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12人(68%),赴国外访学、博士后8人。 在“软件定义世界、智能引领未来”大潮中,以“问题定义+算法设计+代码编写”三个要素重构课程体系,确立了培养智能软件工程师的“智能+”人才新定位。 专业秉承“做中学、学中做”工程教育理念,强化校企合作,坚持协同育人,以实践强能力,培养实战型软件工程师。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台阶式“3+1”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陆续建立五个学生创新实验室,鼓励、吸引大批学生进入,形成独具特色的“软件工厂”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驱动学生成长为卓越软件工程师。 |
就业去向和就业前景: 本专业契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庆市智能信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战型软件开发人才。 本专业与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广泛人才培养合作,就业前景好。毕业生就职于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百度、网易、京东、奇虎360等头部企业,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产业布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从事软件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毕业生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 |
专业名称: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学历:本科 |
学制:四年 |
学位:工学 |
学费:5600元 |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系统掌握大数据和统计学基础理论、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智能处理核心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掌握大数据应用中的典型问题和复杂工程问题的数据管理、应用系统开发、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解决办法,能熟练使用现代工具从事大数据分析、挖掘、开发与应用等工作,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可以在金融、商业、制造、电信、科研机构等从事大数据工程开发、大数据分析与维护管理、大数据智能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线性代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JAV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学建模与仿真、统计机器学习、数据库技术、实时大数据处理技术、智能计算与最优化、多元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技术与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
专业优势及特色: 两江人工智能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积极服务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对接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产业规划,积极探索跨学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辐射和带动本校相关专业的新工科建设,为重庆市在政务、医疗、健康、交通、金融等产业的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和应用,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该专业具有如下特色: (1)专业智能化建设。本专业归属到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以智能化为核心构建了“大数据智能技术”、“大数据智能处理”等核心课程模块,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人才培养。 (2)企业工坊人才培养模式。组建多个创新实验室,覆盖专业 50%以上学生, 在实验室仿企业建立工位,模拟企业项目运行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3)产教深度融合开展人才培养。与知名大数据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学”各自优势,建立校内外一体化工程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同时接受专业教师和工程师指导,打造“零适应期”的就业优势。 专业根据社会需求,紧紧围绕学生培养,建设了支撑专业发展的各类教学平台,先后建成了分布式计算与大数据实验室、大数据平台架构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及处理实验室及充满个性的创新实验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通过各类创业大赛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参与丰富的课外竞赛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
就业去向和就业前景:(主要包括重点就业领域,专业就业率,升学、出国等数据) 作为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我国数据产生能力巨大,大数据资源极为丰富。根据 IDC 测算,随着通讯设备、物联网设备接入数量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数据量将在 2025 年达到 48.6ZB,占全球数据量的 27.8%,远高于美国的 17.5%, 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随着各行业的数据资源采集、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大数据行业的岗位需求也在每年在以超过15%的速度递增,未来三至五年,中国需要180万数据人才。 两江人工智能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主要培养大数据开发、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管理及大数据应用类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数据治理、数据需求开发,以及大数据运维等方面的相关岗位。专业主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产业布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从事大数据应用开发、数据分析及产品需求等相关工作,职业发展前景好。本专业与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广泛人才培养合作,就业前景良好。2021年,专业首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4.94%,就业率位居全校各专业前列,部分优秀的学生进入了字节跳动,小米,网易,携程,传音,德勤等知名公司工作。除此之外,本专业学生拥有较好的数学基础,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类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2017级首届毕业生有13位学生成功考取研究生,录取学校中包括有南方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知名学校,升学率16.5%,高于全校各专业平均水平。正在进行的2018级研究生录取中,已经有多位学生被中南大学和重庆大学录取。 |
专业名称: 智能科学与技术 |
专业优势及特色: 本专业人才需求旺盛: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契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人工智能产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是我校首个人工智能类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已成为我校新兴专业和两江人工智能学院核心专业。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20余人,其中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1人,1名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高级职称占比60%),博士15人(博士占比75%)博士生导师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8人。 本专业教学条件优越:本专业依托于重庆市计算机视觉智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良好学科平台,本科实验室方面已投入大量建设经费打造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GPU服务器、图形化工作站、智能传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机器学习实验室、智能系统实验室,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专业培养体系完善:构建了“编程能力”、“算法能力”、“智能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几大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算法”+“软件”的培养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本专业还打造“英才计划”创新实验班,选拔学业优秀学生,并提供“智能楼”开放实验室空间学习、配备知名导师,让学生直接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快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本专业重点打造“项目”+“竞赛”的双驱动能力提升模式,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五大学科实验室,参加老师科研项目,遴选本专业优秀学生进入智能机器人竞赛小组和智能系统设计小组等学科竞赛小组进行专项培养,打造创新性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
专业名称: 人工智能 |
学历:本科 |
学制:四年 |
学位:工学 |
学费:5600元 |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能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社会与环境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学习和掌握包括程序设计方法、智能算法、智能硬件和智能系统开发在内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培养人工智能专业素养,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
主要课程: 课堂教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Python程序设计与数据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智能硬件基础、智能控制基础、高性能FPGA开发技术、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原理、智能机器人、嵌入式智能系统开发等。 实践教学:《数据结构C》课程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智能硬件基础》课程设计、智能系统开发课程设计1(融合机器视觉、机器学习、智能硬件、嵌入式智能系统开发课组课程设计)、智能系统开发课程设计Ⅱ(融合机器视觉、深度学习、ARM/FPGA、智能感知、智能机器人、嵌入式智能系统开发的课组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
专业优势及特色: 构建了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智能系统开发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程序→算法→智能算法+智能硬件→智能系统开发”为主线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四年不断线、一学期一个台阶逐步提高,毕业生具备能胜任人工智能+产业领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工智能专业思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本专业学术带头人为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入选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刘宏教授。现有专职教师11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具有博士学位9名,平均年龄43岁,年富力强。 专业秉承“开放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与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联华电子、云丛科技、中科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建有智能硬件与智能控制实验室、硬件DIY工场、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等学生科研平台,多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依托学院科研成果,建成重庆市计算机视觉智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17.4授牌)。同时,本专业投入大量经费打造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深度学习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智能传感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FPGA智能技术实验室、计算机视觉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后续还将进一步建设智能驾驶与无人系统实验室、人机交互与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等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教学资源,用于支持专业课程学习和全面培养学生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综合能力,完善本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
就业去向和就业前景:(主要包括重点就业领域,专业就业率,升学、出国等数据) 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是我国人工智能方向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旺盛,存在显著的人才缺口。面对人工智能时代,重庆出台一系列智能产业布局的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基地,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助推重庆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以智能化带动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庆市教委提出要综合施策加强智能产业人才培养,加快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建设。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重庆市紧缺人才专业。 本专业高度契合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战略和重庆市智能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业前景光明。毕业生可成为人工智能和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从事为智能算法设计、人工智能硬件开发、人工智能系统开发等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也可以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毕业生就业岗位:智能终端设计师、智能硬件设计师、人机交互设计师、算法工程师、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数据挖掘/分析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等。 |
学院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3-60351980
学院网站:https://ai.cqut.edu.cn
官方微信公众号或二维码:gh_fa3fede922e9